您现在的位置:新华出书网 > 成功案例 > 正文内容

《为什么要读经》

作者:王晓玉 来源:新华出书网 更新日期:2017-07-26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广毅,陕西旬邑人,生于1986年,经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师范教育,毕业后偶识读经,后长期从事读经教育工作,辗转山东、浙江、陕西等地,创办铭谦学堂。在实践中,反思现代教育的利弊成败,对“老实大量”读经情有独钟,自谓已得教育真谛。曾著《成长的轨迹——广毅读经随笔》,在读经界广为流传。
 
内容简介
    作者从初识读经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从事读经教育一线教学工作也有六年之久。本书所收录的正是作者从2011年初创办学堂到2013年底,或对教学理论的思考,或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或对一些质疑的回复,无论哪一方面都凝聚着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立志于教育的无限情怀。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为什么要读经 /广毅著.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
社,2014.7
ISBN 978-7-5034-5118-8
Ⅰ. ①为… Ⅱ. ①广… Ⅲ. ①国学-教学研究 Ⅳ.
①Z12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36332号 
责任编辑:薛媛媛  策划编辑:有森 董满强
出版发行:中国文史出版社
网  址:www.wenshipress.com
社  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邮编:100811
电  话:010-66173572 66168268 66192736(发行部)
传  真:010-66192703
印  装:廊坊市海涛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880×1230 1/32
印  张:7  插页:4页  字数:176千字
版  次:2014年7月第1版
印  次:2014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29.80元
文史版图书,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文史版图书,印装错误可与发行部联系退换。

目  录 
代序:照片背后的故事  001
我为何这样教学生  001
“老实大量”读经难吗  012
谨遵读经教育的根本  017
关于英语教育与英文教育的厘清  035
为什么要读经  037
读经以后怎么办  045
给天下父母的十条建议  051
从“小人国”到“大人国”  056
寒门子弟的教育路,可否这样走  062
评欧阳维建“倒过来”教育法  067
读经的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070
读经的孩子以后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吗  072
王教授推广读经这么多年,有没有成功的例子  074
关于动手能力培养与读经的思考  076
孩子和沙子  080
也说尊重学生  082
分 歧  089
一个因读经而改变的男孩  092
由伦敦骚乱想起的  095
由汉服遭遇想到的  097
闻汉中私塾遭诘难有感  099
我开学堂的几点心得  102
道在迩而求诸远  106
评《赵先生在深圳梧桐山私塾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108
究源教育法简述  122
直面惨淡的真相  124
超级中学的哀思  126
关于“层层无用”“层层怪罪”的反思  128
两个案例的反思  130
“走过那道坎”共学会公约  136
阿猫阿狗论  139
我的读书历程  141
回乡感怀  146
铭谦学堂十年读经目标与规划  156
王财贵读经私塾联谊会(草案)  159
附:广毅读经教育随笔选(2012—2014)  161
后 记  209 

PREFACE代序
 照片背后的故事

——王财贵教授全国公益巡回讲座宝鸡站纪事
     昨日刚下过一点儿小雨,空气凉爽而湿润,学堂周边尽是金黄的麦田和忙碌的收割机,耳边不时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妻子在旁读着《书礼春秋选》,学堂的孩子们在教学楼下练习着武术,我则从流逝的时光里偷出这么一点儿闲暇,继续我未完的工作。
    时至今日,教授宝鸡讲座结束已近一个月,当时的一幕幕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那就让我们通过这一张张照片,重温一下那场讲座吧。本来,同这次讲座没有在计划中一样,最初在讲座中也没有安排学生才艺表演的打算,因为我是比较主张孩子们在吸收的阶段尽量多沉潜涵养而少表演展示。因为太多的展示对根底尚浅的孩子而言,很容易让他变得浮躁肤浅。后来几位朋友反复建议,有节目更容易给在场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现在的人都比较看重这个,这也能起到收摄身心的作用,有助于大家认真地听教授讲座。我一想也是。于是决定安排两个节目——一文一武。
    因为要忙着准备一些会场前后的事宜,我自然是无暇东顾的,于是把这两件事交给了修身班的两个学生,一个是18岁的王焱,一个是17岁的子章。我给他们一个大概的规划之后,就忙别的事情去了。从参与人员的选取到课外时间的排练,只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于是他们两个就利用每日晚饭后的课外活动时间,带着一帮同学或在书籍累累的尊经阁读《大学》,或在草木青青的操场练习太极拳十三式。《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读过,只要稍作巩固熟悉就可以了,只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要想有一鸣惊人的效果,各种背诵技巧需要反复练习。而太极拳十三式,也不过是从本学期才请一位凤翔红拳师傅开始教授的,到目前为止才练习了两个多月。我跟子章说,你们尽力即可,不要有太大压力。后来再请武术师傅指导了两次,在5月13日上午,就展现在大家眼前了。虽然时间并不长,然坐在台下的我,却异常激动,因为两个节目都表演得很成功,台下上千观众自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尤其是太极拳表演,最大的孩子17岁,最小的孩子只有7岁,然他们无论长幼,都知道这是一个特殊的场合,所以他们都尽量把最高的水准展示给大家。而我想告诉在场观众的是,读经的孩子并不是百年来各种文艺作品不断告诉我们的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而是文武兼修的全才,能文能武,求学问道与强身健体并行,内心光明身体健壮的新一代读经孩子。
    表演结束,孩子们又回归日常的读书生活,而他们留给大家的印象,却从来不曾模糊。
二 
    2006年5月30日,山东东营,时值初夏,天空刚下过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洗去了些许喧嚣浮尘。懵懂无知的我,尽管已二十出头,却还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为毕业于师范,故一年来一直努力向教育方面靠拢,总觉得这才是值得用一辈子去做的有意义之事。昨天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位于东营西城的国学幼儿园招聘私塾先生,故今日从东城特地赶来,参加面试。尽管现代的私塾先生与印象中的有何不同,自己能否胜任,皆是未知数,然一线曙光,一个信念驱使着我的脚步。
     面试并不困难,往黑板上写几句《孝经》,教4个五六岁的孩子读一读,然后主办者告诉我被录用了。一切都很自然简单,简单到似乎是老天预先安排好的。次日,我便辞掉了原来的工作,进入这个全新的环境,开始一份全新的职业——私塾先生。
    在这个名为国学幼儿园的私塾里,没有很多学生,也没有很多学习资料,与王教授有关的只有《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和《回到孔子——莎士比亚》两场讲座光盘。我也从头到尾看过几遍,但总没有深切的契会。颇具研究精神的我,追随着视频播放中闪动的字幕,找到了绍南文化网站,在这里找到了大量与读经相关的文章,下载下来,装订成册,开始反复研读。
    到了2007年,虽然离开了东营的国学私塾,然读经的生涯才刚刚开始。一次偶然的机会,由绍南文化网站的友情链接闯进了天下读经群贤毕至的全球读经交流网,同时搜到了王教授更多的演讲视频,在看完教授一场金黄色背景下的“论语一百”发起讲座后,坐在电脑前的我也同现场的听众一样,高高地举起了手,立志要把论语在半年之内读完一百遍。
    2008年年初,因为交流网之信息,我得知有一家以实践王教授老实大量读经闻名全国的私塾就在山东莱州。于是赶赴莱州,成为王财贵经典学堂的一名老师。在这之后的三年里,因为王教授时常过来,我也有幸得以瞻仰尊颜。然由于自觉底子浅薄加之内向矜持,很少和王教授有实质性的读经问题探讨,只是一个旁观者。在教授的读经演讲、文章、网络回复以及老实大量读经的理论与实践上面,我却深深地下着功夫。在这里再次感恩赵升君先生为我及天下所有有福之人提供的这块长养慧命重拾经典的平台。
    2010年底,我决定要回陕西办学堂,而此时王教授正好又来到已经位于浙江遂昌的王财贵经典学堂,在一个时间空当里,我得以有同王教授面对面的机会。我提出自己的看法,教授在确定不会影响遂昌学堂正常教学后,表示支持。同时我们约定,等学堂有20名学员时,他一定过来看看。所谓20名学员,就是学堂已经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稳定,不再挣扎于生存的边缘。
    到2012年底,时隔两年,我所创办的铭谦学堂便突破了20名学员的大关,到今年5月,教授结束宝鸡巡回讲座特来学堂看望铭谦师生学子时,实际学员已经接近40人。
    这便是我的读经之路,也是我认识王教授之路。 
    2013年5月13日傍晚,宝鸡石鼓园。
    晚风习习,花香弥漫,霓虹闪烁,星汉灿烂。
    在洁白的路灯辉映下,我们一行六七人,漫步在绿树葱葱花木繁茂的石鼓山上。在这里,南望秦岭,北俯市区,一条渭水横贯其中,整个宝鸡市尽收眼底。
    石鼓园,是宝鸡一处重要的文化亮点,既是青铜器博物馆所在地,也是石鼓阁所在地。在出发时,我们都知道,此时此刻,两处必已关门,然内心还是隐隐抱着一线希望,期待奇迹出现,因为今晚将有贵人大驾光临。
    一路上,大家侃侃而谈,妙趣横生,教授之幽默、睿智,不时惹来一阵阵爽朗的欢笑声。平缓的石鼓山顶,一旦有什么建筑雕塑或独一无二之处,众人都不忘与教授合张影,以让这一瞬间从此凝固成永恒。
    离开石鼓阁广场,前往石鼓山顶的石径边,已经凋零的花丛中,竟然还有一两株花开得正艳,独傲群芳。教授更是喜出望外,走近仔细端详,临走还不忘用手机拍张照做纪念,言道此花在台湾十分罕见。当众人问及此为何花时,教授回答“芍药”。久闻芍药大名,竟不得见,乃至即便置于眼前,若无人指点,恐终生不免“有眼不识泰山”,幸甚幸甚!
    在石鼓园稍作游走之后,便去寻找石鼓。记忆中山下入口处似乎有几个仿制的石鼓,而驰名书法界的石鼓文就是这石鼓上的镌刻字体。所谓石鼓,也就是貌似大鼓的石墩,据考乃先秦时秦国遗物,刻诗以赞王侯盛德。而宝鸡,正是秦国发家之地,观此石鼓文,与战国时其他诸国如楚国文字截然不同,已颇具小篆雏形。沿着宽敞的山路,我们缓缓漫步,身边偶尔闪过几辆飞驰的摩托车,据说这就是飙车族。
    在石鼓园的入口处,我们果然发现了数十个石鼓,借着昏黄的灯光,飘逸洒脱的石鼓文依稀可见,教授戴起眼镜,言此乃原样复制,久久抚摸观看,连连赞叹。
    晚风拂柳,笛声不再,夜风渐凉,时间已晚,伴着滨河路清亮的路灯,我们踏上归程。
    2013年5月14日是星期二。这一天上午在宝鸡高新中学报告厅里还有一场关于读经教育的交流会。原计划只是百人左右,且对读经都有相当的了解,正好借此机会答疑解惑,解消疑难好读经。从会场的座位设置来看,来人远远超过了预期的准备。
    首先是教授致辞,然后是在座的诸位听众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由碧溪一次次收上来交给我,由我向教授读问题,教授当众解答。而这一天,我竟然被安排与教授并坐,诚惶诚恐。整个交流会持续了三个小时左右,从读经教育的实践细节到儒释道三家辨同异,从论李宗吾的《厚黑学》到谈张艺谋的《英雄》,从读经家长应具备的心态到对读经孩子日后的期许,台下的每一位观众都在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教授智慧的流淌,滋润着一个个干涸的心田,每位听众也都得以有机会与教授面对面探讨读经,探讨教育。
    会后,教授在这几日下榻的王子饭店稍事休息,我们即要赶往岐山。根据行程安排,下午教授要去参谒周公庙,还要去铭谦学堂看看读经的孩子们。其实在接教授自西安至宝鸡时,西安的主办方就告诉我们说教授想去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刻遗址看看。在回宝鸡的途中,我跟教授核实,并提到,九成宫遗址在岐山北面的麟游县,非途经之地,麟游境内也没有高速,一路只能走国道,来回需要至少四个小时,时间恐会很紧张。我们安排的游览场地包括周公庙和张载祠,前者在岐山县,后者在眉县,都在我们的行程途中。教授听后,马上说,九成宫不用去了,周公庙、张载祠更有意义。
    《诗经·大雅·卷阿》篇云:“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恺悌君子,来游来歌。”又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说的正是位于岐山山腰的这块古卷阿之地。据考古研究,此处已经发现四座周朝天子规格的陵墓,诸侯级别的三十余座,大夫级别的百余座,换言之,此处极有可能为西周的王陵所在地。而象征圣人现世天下归一的凤鸣岐山就发生在这座高高的山岗上。
    车子一直把我们载到周公庙上面的凤凰山景区。雕梁画栋巍峨壮观的元圣殿,是大家凭吊周公的主殿,我们一行数人和教授一起,在此向这位制礼作乐肇基西周启迪万世的民族圣人行三跪九叩礼,表达着无限的缅怀感念。
    参拜完周公庙,朝西北沿着台阶走数百米,就是凤鸣岗,一座巨大的金凤展翅雕塑俯视着岐山县,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那个千百年来让所有华夏儿女无限神往的故事。元朝尚书张天锡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羑里人归瑞自生,高岗灵鸟象文明。和声先浃西周化,不待箫韶奏九成。在凤鸣岐山雕塑后面,还保留着明代万历年间的“凤鸣岗”石碑。这样独一无二之处,自然就成了我们留影的好地方。
    一路上,学堂的书法老师,在周公庙工作的崔晓科先生自告奋勇,成为本次旅程的讲解员。在我心中,岐山一直是堪与曲阜齐名的文化圣地,圣贤之乡。所以在2011年学堂初办时,学堂组织的第一次活动就是我带领仅有的三个孩子从宝鸡坐车到岐山参拜周公庙,能够把学堂开到岐山脚下也是我很早之前的一个愿望。云枫堂主说,读经教育,心想事成。在我的生命历程中,这句话一次次得到了印证。
    沿着逶迤的山路,踏着或缓或陡的台阶,我们一步步走向山下。岐山传统文化促进会几位热心人士早已在下面等候多时,希望能为教授献上表达他们无限敬意的鲜花,而岐山有个公益的周末读经班,就是他们一心组织办起来的。
    途中残碑、砖雕、木雕、石雕俯拾即见,喜好书法的教授,总不忘抚摸查看一阵。在山下有文王庙、太公庙、召伯庙,清人手绘的甘棠图至今清晰可见,两株碗口粗的甘棠树,挂着条条红线,寄托着民间的无尽感念。
    出了周公庙,已接近下午六点,铭谦学堂的师生家长们还在等待,因为教授不吃午饭,所以学堂见面会安排在教授晚饭后。好事多磨,大家再等一会儿吧!
 
    5月14日晚7时许,教授在众人陪同下,迈着稳健的步伐,踏进了铭谦学堂的大门。身着汉服站成两列的铭谦学子一起行礼致敬,曰:“王爷爷好!”
    因为安排教授与学堂全体师生合影,所以在教学楼下,大家很快列好队,并把事先准备好的椅子整齐地摆在第一排。然教授并没有立即坐上去,而是绕到凳子后面,对站在第一排的格物班小朋友,一个挨一个地掐掐脸,碰碰头,搂一搂,抱一抱。孩子们和教授一样,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俗话说:“龙子虽小,不可欺也。”这些读经的孩子虽然年龄还小,但是有过五年十年沉潜的功夫,他日长成必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因为他们寄托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乃至全人类的希望。
    在学堂等候多时的家长,听了两天讲座似乎还不尽兴,竟然从宝鸡赶到岐山,就在全体师生一合完影,马上提出要全家和教授合影。于是又把孩子们按照大小排成一行,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照相的人多,拍照的人更多。等所有家长孩子都单独与教授合过影,已经到了上晚课时间,随着几声哨响,孩子们无论大小,迅速带着凳子上楼,回到各自班级,晚课照常进行。
    我陪同教授及中心工作人员,在尊经阁稍事休息,就去参观现有的三个教室,从年长的修身班开始。王教授在台湾有一场题为《如何培养大才》的演讲,是2007年我在咸阳一幼儿园推广读经时,一位台湾朋友寄过来的。在演讲中教授提到:“每次看到读经的孩子、读经的家庭、读经的人我就很感动。”教授对读经孩子的每一个细微举动,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份感动,我们的内心也同样受着感动,既来自对读经孩子的殷殷期许,亦来自对人性光明的无比信心。在每个教室里,教授都要把孩子们逐个看一遍,或询问鼓励几句,或拍拍肩膀,或看他在读什么书,受宠若惊的孩子们报之以更加响亮的读书声。
    看完所有的孩子们,一出教室,早已准备好的家长朋友便围过来请教授签名。有的家长竟然带来好几本书,教授一一给他们签上。回到尊经阁后,学堂老师们摆上早已准备好的时令水果,有樱桃、桑葚、西瓜、桃子、甜瓜等,敬请教授品尝。有几个家长则对上午的百问千答意犹未尽,于是坐过来再提出几个问题请教授解答,教授一一仔细说明;有的家长则坐到教授身边,借着给教授献上水果的那一刹那,请早在旁边“蓄谋已久”的朋友端起相机,拍下这幸福温馨的一刻,作为永久的珍藏。
    接下来就是教授挥毫的时候了,除了给本次讲座活动贡献最大的几位朋友题字之外,我也请教授题下学堂全称“关中铭谦经典学堂”。不觉间时间已过晚上8点半,我们带教授离开,晚上下榻于岐山天缘酒店。
 
     因为西安主办方在5月15日下午还安排有教授的讲座,所以上午我们必须赶回西安,途中特别去拜谒眉县张载祠。
    张载祠位于眉县东部横渠镇,距县城二十余公里,又名横渠书院,乃横渠先生当年传道课徒之地,历经千年风雨,却仍保持着一份宁静与肃穆。书院门外就是喧嚣熙攘的街市,过往车辆行人络绎不绝,却鲜有人驻足留意这一历史古迹。
    我们一行七八人,在书院门口下车,怀着无限敬仰之情,缓缓踏进大门。一名当值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做向导。一条青砖铺成的直道直通大殿,直道两旁是对称的两排仿古厢房,里面有横渠先生生平事迹,有关书院发展脉络,也有其他一些相关展览。无论走到哪一个展厅,教授都仔细听取向导之讲述。横渠先生因讲学于关中,故其所传述之学问被称为关学,横渠先生也成了关学之代表人物。时至今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大胸襟大气魄,依然是无数中国读书人的座右铭。
    在横渠大殿,我们同教授一起再次行三跪九叩礼,以瞻仰祭拜这位民族先哲。在厢房一侧,有一广场,周围建有仿古走廊,里面陈列着数十块历代文人墨客凭吊横渠先生的碑刻墨迹,读来更觉意味深长。广场中央是一尊横渠先生铜像,温文儒雅,目光炯炯,注视着远方,让人肃然起敬。于右任先生草书的“四为”石碑是另一个让大家驻足许久的地方。整个书院虽然仿原来布局而建,却毕竟只剩下几栋陈列史迹的房子,同全国所有的书院一样,少了读书人,也少了读书声,于是也就少了书院的灵魂,少了最能体现其价值之处。
    整个书院里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在返回途中,绕在一棵古树上的金银花,引起了大家的格外注意。那布满枝蔓白的、黄的小花,着实讨人喜欢。教授停下来,走上前去,闻闻那淡淡的清香,其他人则不忘以此为背景留张影。在踏出书院大门时,工作人员恳请教授为他们题几个字,于是教授拿起钢笔,在准备好的一张纸上留下朱夫子的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真是一句双关,要问横渠先生为何如此心地清明,境界高远,只因为有古圣先贤之经典作为汲取智慧之源头活水,今人要效法圣贤,继往开来,除此一路,别无他途,更见读经之深远意义。
    参观完张载祠,依西安主办方杨北社先生之临时安排,去长安县香积寺与住持本昌法师会晤,这样就占用了午休时间。结束后,教授在车上稍作休息,便赶往西安老三届大厦“读经家庭亲情见面会”之演讲会场。
    次日,中心安排我们陪同教授出去走走。闻教授想爬山久矣,于是我们在翠华山上的青山碧水草甸间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次日上午送教授及中心工作人员去咸阳机场,乘坐12点钟飞往成都的班机。
教授宝鸡及陕西之行至此结束,感恩所有为这次巡回演讲辛勤付出的人。
 
后 记
    进入2014年,猛然间意识到,教授1994年从台湾发起读经,至今已20年了。
    这20年,是五分之一的世纪,四分之一的人生,在历史长河中何其短暂,转瞬即逝,在人生旅途中又是何其漫长,涵盖了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
    这20年,教授一张嘴两条腿奔走于海峡两岸,推广读经影响数千万人。读经私塾的出现在体制教育之外,又给人们燃起新的希望。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反对读经了。作为一项民间运动,也终于引起了上层的足够重视,有了越来越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尽管在眼下,依然处境艰难,游离于法律之外,时时面临违规的指责。况且读经的人群只是极少数,更多人依然为了“分数”“重点”奔忙在应试的流水线上。
    政策、法律的修订调整是可以等的,随流光而逝的青春年华却是不可再来的。对于读经的孩子,我们期待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能够成立国学院,自主招生自主考试,为他们的继续深造和获得认可提供便利。
    同样,我们也期待着他们能够凭着深厚的学养和高明的智慧,进入社会各界,给这个疾病缠身的社会注入新的血液,让我们的国家,借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乘着深化改革的东风,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人类和平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广毅于2014年3月28日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1198040423.html
京  东:https://item.jd.com/1277842399.html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