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华出书网 > 成功案例 > 正文内容

《论语清源》

作者:王晓玉 来源:新华出书网 更新日期:2017-06-29 浏览次数:
 前  言
 
     《论语》是一部对中国影响极其深远的思想巨著,它与孔子密不可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中华文化的中心,是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是开中国儒家学派之创始人。孔子在世时就已被誉为“天纵之圣”与“天之木铎”;在去世之后,孔子被中国西汉以来的历朝历代所尊封,直至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在当今世界,孔子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而这些是与《论语》的存在分不开的。
    《论语》是按照特定的主旨和逻辑脉络来主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语并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成书的。但是关于《论语》一书的由来和成书年代,书名之意和编纂逻辑,以及篇章内容和全书主旨,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这里不得不特别遗憾地说,至今能真正读懂《论语》、读懂孔子之人,可谓寥若晨星。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是由于《论语》的版本存在流变,但更主要是因为《论语》的解读存在正误。孔子所传之道在其逝世之后即一分为八,其各派弟子各从所记或各从所解而各执一说,加上长期的战乱,秦始皇的焚书以及口耳相传等因素,到西汉时,世存就有三种《论语》版本,包括鲁国人所传的《鲁论语》、齐国人所传的《齐论语》,以及藏于孔府墙壁中的《古文论语》。这三个版本从所使用的文字,到篇章数目,以及编排结构都存在差异。一些注释家在对待这些版本时,没有遵循各版本特点而使其保留延续,却苦心孤诣地采取择善而用的办法,以糅合拼凑各本,使之成为一书。所以,我们今天所读的《论语》版本至少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一个是在西汉末年,今文经学盛行,汉成帝老师、安昌侯张禹抛弃《古文论语》,以《鲁论语》为主,并结合《齐论语》以“采获所安”的方法而编定《张侯论》;一个是在东汉末年,古文经学兴起,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学者郑玄,根据之前周姓博士以《鲁论语》来校正《张侯论》为底本,并参考《古文论语》,为《论语》作注,而定下今天《论语》的通行本。
    《论语》的版本自郑玄作注后而约定俗成,相对统一。但是之后对于《论语》的注疏解释竟多达三千余种,可谓汗牛充栋。这些解读,如果按照所采用的方式特点以及所在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注家学者主要包括孔安国、马融、郑玄、何晏、黄侃、孔颖达以及北宋邢昺,他们解经注疏以原文为主,辅之以字词的考释、训诂,内容旁征博引而详尽,属于较为原汁原味的儒学。但也因为存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以及对一些字词并没有准确掌握,所以总有些穿凿附会和不求甚解,而为后人所诟病;第二阶段是宋、明时期,注家学者主要包括程颢、程颐、朱熹,他们不顾汉、唐注释家的见解,抛弃名物与训诂,却侧重发挥文饰和义理,以“理”之胶柱鼓瑟而无端妄解《论语》,把孔子之道用义理的注释方法加以篡改而纳入程、朱理学的轨道,并通过统治者的法令强制施行,其影响达700多年,实际上已经是变味的或冒充的儒学。所以清代思想家戴震无情地抨击程朱理学是“诬圣乱经”,揭露程朱理学是专制主义下的“以理杀人”;第三阶段是清末以及近现代时期,注家学者主要包括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钱穆等,他们或回归和丰富汉唐儒学,或对《论语》采用现代语体翻译,虽亦存在较多的误解、误读之处,但因有较多的新解新论而影响较为广泛。其余各阶段的《论语》注家学者虽或偶有高见,但大抵都是陈陈相因的人云亦云或是更为通俗化的改写而已,难出其类。
    《论语》的解读如此林林总总而正误错综,分歧众多而难以统一。其原因归根起来其实只有两项,即文字和逻辑。而在文字与逻辑的解读背后隐藏着的是时代的思想特征,社会、世俗和注家学者自身的需要以及注家学者自身的根器智识与认知偏好。
    首先,文字的解读存在正误。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一是由于文字趋势性的客观演变,二是由于注家学者对文字有意无意地人为篡改。文以载道,文字承载着思想,思想通过文字传扬。事实证明,对文字解读的正误,事关思想传播、文明传承的至大问题。中国文字的演变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从殷商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西周晚期的大篆,再到秦朝“书同文”的小篆,直到东汉时期隶书、楷书的出现,中国文字由此确定了基本笔画结构,有了新的笔形系统,从而字形字体也就定型下来,于是中国文字也被称之为汉字。可见,东汉是中国文字的又一大变革时期,期间还应运而生了我国第一部字典,即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先秦时期,经典是不注疏的,直接阅读就行,即使在东汉以前也没有正式的经典注释,因为文字的形、义变化不大,似乎字义文句都能懂。但是在两汉之际,特别是从东汉时起,却掀起了对先秦经典的注疏热潮,这足以说明了文字的改造变化之大,以至于不得不对先秦古典做重新的解读,否则不但文字的字形、字体、字义似是而非,而且由之承载的古人思想、古代文化也会因之而大相径庭甚至面目全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的大变革就意味着文化的大变革。而这场横跨两汉的文字大变革,也促成了横跨两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最具规模的文化大变革。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正是由于文字的大变革而对先秦经典的注疏解读,也同时在悄然无声地改造着这些先秦文化的本来面目。因为毕竟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汉字,距离文字的源头甚远,其集大成的只是自战国末期以来的古字,并不涉及更早的甲骨文、金文,故其中有些古字早已经失去原形原意,而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讹误。这就导致了汉字既结束了之前多国文字的混乱不一,同时在今天看来,也造成了文字新的歧义甚至是颠倒原义。而凭失去原形原意以及存在讹误的文字来解说先秦经典,尤其是以此来解读微言大义的《论语》,其错误多多也自然在所难免。更何况,后世的注疏学家出于某种目的而不乏大量以经注我者,或者囿于根器与智识,通过曲解、误解文字来曲解、误解《论语》字句篇章的情况更是自然常见。于是,由于不知“仁”和“礼”的本义,故不知《论语》全书的主旨;不分“言”和“语”,故不明《论语》书名为何意,就不明为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也不明为何“子不语怪力乱神”;由于不别“人”和“民”,故不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解“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由于不懂“德”为何物,故不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不得“恒”之义,故不得何以“不占而已矣”;由于不了解“作”,故不了解什么是“述而不作”;不清楚“参”,故不清楚为什么“子张书诸绅”;而错失“直”,故造成争辩两千多年的“攘羊之论”、父子相隐;而误会“畔”,故也使孔子蒙受千古不白之冤;而妄解“女子”,故终不知为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等这些,皆属于因对文字的注释错误而造成对其字句篇章的误解。
    其次,逻辑的解读存在正误。这里的逻辑,是指字句篇章之所以存在、成立的依据,包括字句篇章的环境背景和其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论语》本身就有着其特定的脉络逻辑,只是由于注家学者囿于某些局限而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字句篇章所处的环境背景及其内在联系之下,故难以体会其真正的含义而导致的解读分歧。因此,不了解事件的环境背景,就难以理解“君君,臣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不深入人物的环境背景,就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竟被误会两千年;不了解祭祀功用,就不了解何以“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不懂得句式自身特点,就不懂得什么是“无友不如己者”“父母唯其疾之忧”;不了解字句自身的内在联系,就不了解“刚毅木讷”何以“近仁”?以及“齐,战,疾”究竟何指;不知道篇章自身的内在联系,就不知道“思无邪”“君子不器”何以放在《为政》篇,就不知道《尧曰》篇的后两章为什么不是篡入,而是《论语》作者的匠心独具;不明白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明白《论语》为何以“子曰”起,而以“孔子曰”止,以“学而时习之”始,而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终,也就不明白为什么被错读两千年的曾参所谓的“恕道”,绝不是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之道,曾参之孝道,也绝非孔子之孝道;不明白根器智识,就难以体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了解名物,就不知道孔子何以“觚不觚”;不知乐,故不知《韶》《武》,不知孔子何以“三月不知肉味”;而不知《易》,就更加难以感通孔子,就不知何为“三十而立”,也就不知何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无大过矣”,等等,这些都属于对逻辑的解读错误,而阻碍了对字句篇章的正确理解。
    正是由于存在文字与逻辑的解读讹误而导致的失真,给后人理解《论语》,理解孔子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困难。使原本在当时非常通俗易懂的《论语》,今天反而成了最难读懂的、最容易误读的儒家经典了!而由于曲解误读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不但使孔子无辜蒙冤,而且也使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失去了方向。于是诬孔子的“仁”“礼”之道是“伪善”“欺骗”,毁孔子是中国“奴性”与“专制”的始祖,把中华民族的所有堕落、劣根、顽疾与不幸等全归咎于孔子,导致不顾一切地打到“孔家店”,甚至不惜自毁文明地对孔子进行批判竟然成为了一时的思潮。这种不是建立在以正确的学术分析为基础的打倒和批判,即是对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的摧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伟人,《论语》是以“仁”“礼”“君子”贯穿的一部中国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完全可以说,读懂孔子、读懂《论语》即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能成就“盛德大业”。但要真正读懂孔子、读懂《论语》,就要从根本和源头入手,探赜索隐以正本清源。要做到正本清源,就要咬文嚼字,以还原语意;就要置身于逻辑中去,以还原语境。有鉴于此,本书秉承“善注者,以经解经”的注释原则,一方面采用孔子或与孔子一脉相承之说来解读孔子之语,以还原语境、语意;另一方面,本书采用的最主要的解读方式,也是有别于古今所有关于《论语》的注疏特点,就是引用《易经》来解读。《易经》是群经之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且“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近代学者胡适还曾讲过:“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在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经》。”所以引用《易经》来解读《论语》,正是追本溯源与正本清源。本书不仅引用《易经》的《经》《传》,以发挥其“德义”,尤其还运用“易象”这一《易经》活的灵魂,以形象、简易、明了的易象分析方法并结合甲骨文、金文以及篆文来咬文嚼字,解读《论语》中的重点字词,以还原字词章句的本义,就更是本书的一大注释特色与创新突破。
    无论谁来解读《论语》,当以还原其真实面目为首要。笔者后学,殚精竭虑于孔子之道,孜孜不倦于《论语》之说;唯尽精义入神之至诚,以求感而遂通之偶得。  
 
目录
前  言 1
导  读 1
1.《易经》概述与本书应用体例 1
2.《论语》成书 3
3.孔子生年《易》论 22
4.孔子之仁 22
5.孔子之礼 27
6.孔子之君子 30
正文解读 32
1.学而 32
2.为政 60
3.八佾 83
4.里仁 107
5.公冶长 123
6.雍也 144
7.述而 170
8.泰伯 201
9.子罕 219
10.乡党 239
11.先进 256
12.颜渊 275
13.子路 295
14.宪问 317
15.卫灵公 349
16.季氏 379
17.阳货 396
18.微子 423
19.子张 438
20.尧曰 455
后  附 465
附1:《周易·说卦传》 465
附2:八卦万物类象 466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论语清源 / 史赜源著.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11
ISBN 978-7-5034-5384-7
Ⅰ. ①论… Ⅱ. ①史… Ⅲ. ①儒家②《论语》-研究
Ⅳ. ①B222.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1171号
责任编辑:薛媛媛    策划编辑:有 森 董满强
出版发行:中国文史出版社
网  址:www.wenshipress.com
社  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邮编:100811
电  话:010-66173572    66168268    66192736(发行部)
传  真:010-66192703
印  装:廊坊市海涛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720×1020 1/16
印  张:30.25        字数:609千字
版  次:2014年11月第1版
印  次:2014年1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58.00元
文史版图书,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文史版图书,印装错误可与发行部联系退换。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