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华出书网 > 成功案例 > 正文内容

《金陵梦谈》

作者:王晓玉 来源:新华出书网 更新日期:2017-06-29 浏览次数:
 
前 言
    人文与科学本不可分割,只是近代从实用功利出发,把知识与学问人为分成“人文社科类”和“科学技术类”。西方古希腊就理解为: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
    我从小就喜爱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由于我选择了科技工作者的职业,不可能主要精力进行人文作品创作,然而我内心常常涌起一丝文化的冲动,写了一点人文类东西。由于工作地点的变迁和时间久远,早期的人文类作品多已流失。本书主要是近些年研究的一些关于南京历史遗址和《红楼梦》写作史实的研究,以及在南京从事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文章。
    我这辈子主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航空工科教育工作,主编出版了《现代航空工程》《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微型飞行器设计导论》《微型飞行器系统技术》《航空航天概论》和《飞机总体设计》《民用飞机腐蚀防护与控制》等科技专著和教材,还参编过多本其他科技书籍,发表过百余篇科技学术论文,但从来没有出版过成本的人文类书籍。
    本书文章大致分为四类,看起来之间似乎没有多大联系。第一类主要写的是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人文的探索,体现的是金陵怀古情节,内含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热爱。第二类,主要是对教育的思考和建言。可以说是我在金陵这个地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梦的实现,作为一名教师为中华复兴梦实现所做的“小小努力”。第三类,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漫谈,反映人们航天神话梦想追求的人文精神和浪漫情怀。第四类,对作者的家乡和源头的回溯,蕴涵作者儿时渴望理想抱负的梦,还有在工厂的特殊时期,透视出通过写小说的精神寄托。这四类组合成一本书,虽然看起来体裁各异,但都绕着“忆梦”“追梦”“考梦”“谈梦”和“梦的实现”,对于毕生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人文题材书的内容只是其生活中的一“小类”了。
    本书下功夫最多的还是《南京古城若干遗址之辨析》和《南京与〈红楼梦〉之问》这两篇考证性文章。一个是不少历史学家研究过的论题,另一个是众多“红学家”们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但也不敢丝毫妄言,力求每一个论点都言之有据。我写这些文章,仍然习惯于科技论文的论证方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找出论据,最后才给出自己的分析或结论,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想的成分。另外,我喜欢文中插图,就像我上课一样,图文互应,方能说明问题。
    我现在是一名教师,从经历上我当过“农民”(中学时,每年农忙时都要到农村支农干一段时间农活,大学也曾下乡支农数月),当过“兵”(上大学是军校),当过“工人”(“文革”时大学毕业必须先当工人),因此我尤其感悟人生的体会、社会的变化。“我所亲历的衣食住行变化”正是写出作者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巨大进步的感慨。这些文章最早的是1972年所写,一直到目前,前后跨度有四十多年了,但并非是回忆录,不同时期的文章,仍然能看出当时的时代痕迹。
    我虽然不是南京人,但已在南京生活36年了,我爱南京的历史文化,我爱南京的山水人情。科学梦、生活梦,当我还身处两个有特殊历史文化故乡里小时候的许多梦想,在“金陵”这个古城中已经实现了。更加美好的南京梦、中国梦,正在激励着人们创造灿烂的未来。这也是本书起名的所在,期望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爱好和梦牵思绪。
   
序:一个航天人的金陵寻梦
     近日有幸读到我知青年代的老朋友、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昂海松教授的书稿《金陵梦谈》。
    昂海松是我国著名的航天航空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他这本书却是一本以金陵访古探源的人文历史著作。
    我知道海松多年来,在航空航天事业多个领域取得不凡成就,但是,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写一本他已经居住36年的南京的书:来倾诉对这座千年古城的人文情怀。
    我和海松相识于1972年,在安徽南陵县文化馆举办的工农兵业余文艺创作学习班上。我是插队在弋江公社的芜湖知青。他是南陵拖拉机厂的工人。他长得英俊,有时腼腆得像一个女孩,穿着一件褪色的黄军装。我们这个创作学习班,大多数是知青,也有农民,如东河公社排湾村的张东辉,乡村教师夏克震,也有军人,如县中队的陈德兴,驻军127医院的漂亮的北京女兵石红等。我和海松立刻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因为我们都是1965年的高中毕业生,我因为可怕的家庭出身,被拒之大学校门之外,以后两次上山下乡,成为一个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的知青。他因为出身贫农,学习成绩优异,被优先录取到南京炮兵工程学院。不知道他是何原因,以后被分配到这个小县城的拖拉机厂当工人,这其中一定有难言的苦衷。他坦然地告诉我,他在“文革”期间遭受不白之冤,被惩罚性地分配到非专业工厂受监督,连加入厂工会的权利都被限制了。他就是在这种压抑的心情中,来到我们这个充满青春朝气的创作学习班。我们非常感谢南陵县文化馆为我们这些身陷逆境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展露才华的平台,使我们没有希望的生活有了一座栖身的精神家园。我们这个群体人才济济,有一大半是知青,有思想,有激情,文学功底较好。在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创作了一批短篇小说,送到安徽省出版局去终审,很快六篇作品被肯定,其中就有我写的《信》和海松写的《责任》。我以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获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背景,虚构了一位乡村邮递员为侨居在美国的华人寻找在大陆失散多年的亲人的故事。海松以在拖拉机厂的生活为素材,塑造了一对师徒重视农机产品质量,支援“农业机械化”的事迹。1973年春天,由我们这个创作学习班的14篇小说结集成为短篇小说集《青弋江畔》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实这些小说都是我们非常粗糙的涂鸦之作,而且有明显的那个时代的“三突出”的痕迹,但是,这却是我们文学创作的开始,我们的文字变成铅字,别提有多么兴奋了。《青弋江畔》的出版推动了全县的工农兵文艺创作,当时正是邓小平在“文革”中恢复工作,各行各业也开始复苏时期,南陵县成为全省文艺工作成果斐然的县,被当时安徽省文化界誉为“安徽文坛的南陵现象”,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南陵的文学人才,一代一代,层出不穷。
    我和海松在创作学习班上成为好朋友,不仅是切磋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交谈人生的体验,我们去县城的中山公园寻觅三国时期周瑜的点将台和“小乔”的墓地,它们早已荡然无存。在落日黄昏中去荷花池,玉带桥散步,畅谈明天和未来,倾诉彼此初恋的烦恼,我们的生活开始充满向上的张力。创作学习班后,我回乡下继续教民办小学。偶尔来一趟县城,晚上就住在海松家,和他在一个铺上“捣腿”(南陵话睡觉),交换彼此即兴之作:我在乡村茅屋油灯下写的日记,他以娟秀的钢笔字写在日记本上的风花雪月的散文。
    1975年3月,我被招工返城,结束长达七年的知青生活,我向海松辞别,他有点伤感,赠送我一首七律诗,我保存至今;
           “龙山弋水清秀地,
           七度春秋练骨身。
           江畔细读佳信赋,
           小床余暖同寝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含泪遣君歌一曲,
           雾尘车远空出神。”
    我回芜湖市,被分配到一家集体企业当锯板工,有一天,他出差到芜湖,找到一条巷子里的我上班的工厂,看到粉尘飞扬的车间里,我在飞转的盘锯下操作,非常危险;感叹我真是“大材小用”了,我一脸无奈,他宽慰我,社会的大变迁就要来临,国家将恢复大学的招生,只有高考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1977年12月,我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高考,1978年春天,我费尽周折,经过抗争,才被一所师范院校录取,挤上最后一班车。我把这个喜讯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他非常兴奋地分享我命运转变的巨大快乐。这一年,我们参加南陵文化馆创作学习班的知青大多数考上大学。可是海松仍然在南陵的拖拉机厂,听说他结婚了,女方是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爱慕他的才华嫁给了他。1980年春天的一天,我在芜湖的镜湖边遇见他,他告诉我他正在报考研究生,这次是来芜湖复试,我祝他成功。
    1981年6月,我非常顺利地调动到武汉市工作,他热烈祝贺我的生活又一个全新的开始。1981年冬天,我接到一封来自沈阳的信,笔迹是海松的。他在信中兴奋地告诉我,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被中国航空研究院录取,攻读空气动力学专业。他在信中告诉我;前次考研成绩虽较优秀,但是“文革”中蒙受的不实之冤仍然留着尾巴,这次母校彻底推倒以前的结论,还他一个清白,使他又回到国防建设的人才行列中。我为他命运的彻底改变和归队而兴奋,立刻回信祝贺他人生的伟大胜利!
    1984年末,海松被分配到南京航空学院任教。当时我们的工作都非常忙,几个月一封信维系着我们的联系。1989年春天,我收到海松的信,他告诉我:他已经被公派到美国的麦道航空公司从事飞机的设计研究,两年后才能回国。他身负重任,为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有太多的工作在等待他。1989年是一个多事之秋,我挂念着远在洛杉矶的海松,期盼他的归来。
    1992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海松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已经如期归国。获得美国航空公司“高级工程师证书”的他正在将海外所学,日以继夜地在研究室里攻关,使之转化为国防建设的成果。我为有海松这样一位以赤子之心报效国防事业的学者朋友而自豪。1994年春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南京出差,我在南京航空学院找到海松的家,没有见到他。他妻子告诉我,为了攻关,海松每一天早餐后就去实验室了,中餐和晚餐都是家里准备好的,盛在保暖饭盒里,在实验室加热一下吃,他每一天深夜回来疲惫不堪。他每一天几乎有16个小时伏在计算机和模拟机前,一周七天,从来没有休息日。听说我来了,他破例休息半天,请我在他家共进晚餐。我们已经多年不见,超负荷的科研似乎没有压倒他,我望着他疲惫的面容,知道他的工作压力有多大,他是在玩命,为了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他过的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我无语了。
    在以后的那些年里,我一直和他少有联系,我尽量不去打扰他。但是我从电脑的百度搜索中,断续了解他在航天航空事业中的一系列成果;昂海松长期从事飞行器设计技术教学和科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5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项,国际型科技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出版了7部航空技术方面的专著,培养出六十多名硕士、二十多名博士和4名博士后。他长期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航空航天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航空航天学会理事和飞行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微型飞行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届航空宇航学院院长,长空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国家级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等职。他还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航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高教30年重要影响人物提名人物奖,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南京市科技创业家等荣誉称号。我读之眼花缭乱,这么多航空航天事业的科技成果,这么多学术著作,这么多科技专业职务与头衔,这是海松三十多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呕心沥血换来的!他放弃了常人所有的生活情趣,没有花前月下,没有闲情逸致,没有节假日,牺牲了多少天伦之乐,日以继夜地全身心地扑在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地现场,沉醉在无数枯燥的数据演示、曲线图形变化的扑朔迷离中和各地飞行试验场,一次次失败,无数次失败才积累成为一步步成功,多少个难眠之夜,一次次挑战自我,他一定少不了痛苦的阶段,他一定少不了孤独寂寞的时光。我们不要只看到现在他胸前的勋章和鲜花,我们怎么才能理解这些年来,他在航空航天事业上付出的“夸父逐日”似的忘我与牺牲!我无言了,我只有一次次惊叹!
    岁月像风一般逝去,“文革”后,我们当年在南陵县文化馆《青弋江畔》创作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高考,许多人成为中国社会的精英,活跃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舞台上。除了昂海松是我们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外,还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萧深教授,他现在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经是世界银行的顾问,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还有鲁品越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等。虽然我们中多数人已经不从事文学创作。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南陵县文化馆,那静谧的挂着淡蓝色窗帘的会议室,不会忘记1972年全县文艺汇演欢乐的锣鼓声(今天难得看到这样的群众文艺汇演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县委宣传部程志生部长(他也曾是南陵中学的老校长),文化馆的姚远牧老师对我们的辛勤培育。2006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发起组织当年的《青弋江畔》创作群体重返第二故乡南陵的活动。5月3日,我们中的十多位相聚在南陵县政府大楼的会议室举行“重聚南陵——我们曾经的家园”的主题活动。海松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从南京匆匆赶来,使得我们这些阔别36年的老朋友有了相聚的机会,倾诉我们对第二故乡的深情,评价在南陵文化馆参加的业余文学创作活动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就是在这次相聚中,海松告诉我这些年来全部精力都投向航空航天事业,但是从内心深处没有熄灭对文学历史的酷爱,等待稍微有空闲,一定写一本关于他所居住的金陵古城寻根探源的书,他深爱这座扬子江畔的千年古城。
    光阴荏苒,十年又过去了,我们都已进入人生的黄昏岁月。这十年中,我笔耕不止,自2006年来,我已经出版10本专著,每出版一本书,我都会邮寄给海松。这无形中提醒他,要尽快完成这本关于南京的书《金陵梦谈》,今天我终于成为这本书的第一读者。读完书稿,我感叹:海松作为一位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一直以严密的逻辑思维在实验室、试验现场求证,来探求实物的本质与客观规律,每一天记载的是具体的数字和曲线的变化,他脑子里居然还跳跃着鲜活,感性的形象思维。我想这是与他自幼培养成的博览群书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关注点,甚至是疑点,而去寻根刨底,探究其本来面貌有关。同时,他也是一个敏感的生活观察者,善于从色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的表象中,捕捉到具有本质意义焦点与热点,引申出具有深度的思考,对历史的梳理与反思,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探索。
    海松在《金陵梦谈》中,没有花多少笔墨书写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乌衣巷的夕阳斜照,也没有写莫愁湖的荷香月色,鸡鸣寺的晨钟暮鼓,而将视角转向“六朝都城中轴线的辨析”“南京台城位置的考证”“明南京都城城门的变迁”和“明皇城为什么不对称”,这些似乎是考古学的命题。但是,他却以游记的形式,在移步换景中,夹叙夹议,提出一系列的质疑,形成合乎理性的解答。接着他又提出“南京与《红楼梦》之问”,对南京城里的江宁织造府是否是《红楼梦》的发生地,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代吗?贾宝玉是曹雪芹本人吗?《红楼梦》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南京话?“脂砚斋”是谁?南京人吗?一般读者读《红楼梦》往往只关注人物和情节,而在南京定居已经三十多年,对这座古城的历史比较熟悉的海松却研究这部文学巨著与南京城的关系,提出一连串的质疑,显示了作为一位科技专家做学问的风格;论述严谨,旁征博引,求证探源;有独到的见解,发人深思。
    在教育篇里,倾注了他对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心血。“飞天文艺篇”是一组科普文章,把科学与人文,航空航天与艺术的想象力融合到教学与科学普及中。我特别喜欢他的两篇人文寻根之作:《昂集——合肥的香格里拉》图文并茂,生动地叙述了他领一家人去故乡——肥东的昂集寻根问祖,引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叙述肥东昂姓家族的流变史,它是元代末年蒙古族的一支流落南方,在庐州府的这个村落定居,后代繁衍,薪火传承至今,他甚至在昂姓的族谱中,找到全家人的记载。这个家族历史上有建树的杰出人物,在今天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见证着这个古老的村落发生的变迁。由于它的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所以被来此度假休闲的合肥城里人称为“香格里拉”。对村落和淳朴的乡亲邻里的描述,透露出些许淡淡的乡愁和对当下中国乡村尚落后的感叹。在《南陵——三国周瑜春谷长之地》一文中,海松以色彩浓郁的笔墨描述了他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南陵的一草一木,三国东吴年轻的统帅周瑜和他的女人——小乔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一代诗仙李白在这里流连忘返,一首《南陵别儿童》可以做证,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叙述甚详。他读书的小学与中学。而这里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经在这里插队七年,对南陵的感情与海松一样魂牵梦萦。
    《金陵梦谈》呈现了一位飞天人对祖国,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金陵古城的热爱,对故乡的热爱的赤子之心。在他的胸襟中不仅有祖国广阔的蓝天,扬子江畔石头城,故乡山坡上的桃花梨花,还有对年青一代莘莘学子的期望:仰望星空,拥抱明天!
                           刘晓航
                                                                   2016年5月8日母亲节于武昌
    (刘晓航生于1947年,毕业于安徽芜湖三中,“文革”期间在安徽南陵插队7年,1977年12月参加“文革”后恢复的高考,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授、旅游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社科院《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知青文库”和“六书坊丛书”编委,已经出版15本专著。代表作有《旅游文化学》、《我们要回家》(1979年云南知青大返城揭秘)、《风吹来,满天读书白色的伞》、《流散中国的犹太人》、《洞茶与中俄茶叶之路》、《穿越万里茶路》、《大汉口:东方茶叶港》等。)
 
 
后  记
    这是作者正式发表的唯一的一篇小说,出版于1973年元月。当时正是“文革”中纠正“极左”,开始抓生产一段难得的时间。作者1970年大学毕业后在工厂当工人。在当时南陵县文化馆姚远牧老师的组织下,十几位年轻人各写一篇,汇成了一本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青弋江畔》。此文是其中作者写的一篇,今天看起来,文笔幼稚,但不乏反映当时工人朴实思想的一面。
 
作者简介
    昂海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微型飞行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航空宇航学院院长、全国高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等。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航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高教30年重要影响人物提名人物奖、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荣誉。出版7部科技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下工夫最多的还是“南京古城若干遗址之辨析”和“南京与《红楼梦》之问”这两篇考证性文章。一个是不少历史学家研究过的论题,另一个是众多“红学家”们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但也不敢丝毫妄言,力求每一个论点都言之有据。我写这些文章,仍然习惯于科技论文的论证方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找出论据,最后才给出自己的分析或结论,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想的成分。另外,我喜欢文中插图,就像我上课一样,图文互应,方能说明问题。
  
目录
001  前言
001  序:一个航天人的金陵寻梦
008  书签
南京篇
001  我爱南京
005  南京古城若干遗址之辨析
005 1.南京最早的城邑与“石头城”
010 2.乌衣巷和朱雀桥的地址探索
013 3.六朝都城中轴线的辨析
019 4.三山、白鹭洲在何处?
023 5.南京六朝“台城”位置的考证
026 6.明南京都城城门的变迁
040 7.南京明皇城为什么不对称?
051  南京闹市中的一朵奇葩
055  南京与《红楼梦》之问
055 1.《红楼梦》故事发生在南京吗?
057 2.《红楼梦》作者是谁?
059 3.曹雪芹在南京出生的吗?
062 4.曹雪芹是江宁织造府曹家什么人?
066 5.《红楼梦》隐写的是江宁织造府曹家之事吗?
071 6.《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曹雪芹本人吗?
075 7.《红楼梦》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南京话”?
082 8.“脂砚斋”是谁,南京人吗?
088 9.“金陵十二钗”有现实中的原型人物吗?
099 10.大观园原址在南京吗?
106 结束语
109  南航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
124  明太庙遗址位置的考证
135  一个明朝宝物的故事
142  南京旅游,教授进言
144  《民生巷11号》观后感
教育篇
149  是下决心改革“唯分数”教育模式的时候了
152  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专业教学体系
158  飞行器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164  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感悟创新人才培养
171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80  当一名教师的体会
184  爱国是做人之本,创新是强国之策
186  关于对当前教育的一点思考
189  火热的天 火热的情
飞天文艺篇
197  人类神话梦想与能力追求的人文精神体现
202  航空航天与艺术
221  鹰击长空 威名千秋
224  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在军事上的作用
228  科普闻道——航空航天篇
238  乘着阳光飞行
241  像小鸟一样扑着翅膀飞
故乡篇
251  昂集——合肥的香格里拉
260  南陵——三国周瑜春谷长之地
274  我所亲历的衣食住行变化
279  责任(《青弋江畔》小说)
289  晚霞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金陵梦谈 / 昂海松著. -- 北京 :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8
ISBN 978-7-5194-1498-6
Ⅰ. ①金… Ⅱ. ①昂… Ⅲ. ①《红楼梦》研究 Ⅳ.
①I207.4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78727号
金陵梦谈
作  者:昂海松
责任编辑:李 娟 策  划:董满强
封面设计:陈丽维 责任校对:张巨凤
责任印制:曹 诤
出版发行:光明日报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100062
电  话:010-67022197(咨询),67078870(发行),67078235(邮购)
传  真:010-67078227,67078255
网  址:http://book.gmw.cn  
E-mail:gmcbs@gmw.cn lijuan@gmw.cn
法律顾问: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龚柳方律师
印  刷:北京市媛明印刷厂
装  订:北京市媛明印刷厂
本书如有破损、缺页、装订错误,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开  本:720×1020 1/16
字  数:319千字                     印  张:19.5
版  次:2016年9月第1版 印  次:2016年9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194-1498-6
定  价:49.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